首页
/ 实时动态2025-10-20 16:17:28
13
青岛圣德脑血管病医院
颐养院康复服务项目与效果:助力老人重获生活能力
对颐养院的老人而言,康复服务不仅是 “治疗疾病”,更是 “恢复功能、提升生活质量” 的关键 —— 无论是术后需要恢复肢体功能的老人,还是因慢性疾病导致活动受限的老人,或是因衰老出现平衡、协调问题的老人,专业的康复服务都能帮助他们改善身体状态,减少对他人的依赖,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与尊严。青岛专业颐养院需构建 “基础康复 + 专项康复 + 辅助康复” 的立体化康复服务体系,结合老人个体情况制定方案,用科学的项目与可见的效果,为老人的晚年健康保驾护航。
一、基础康复服务:改善日常活动能力,适应晚年生活
基础康复服务针对大多数老人常见的功能退化问题(如肌力下降、平衡差、关节活动受限),通过简单、安全的训练,帮助老人维持或提升日常活动能力,满足吃饭、穿衣、行走等基本生活需求。
1. 肢体功能训练:增强肌力与关节灵活性
•适用人群:因衰老导致肌力减退、关节僵硬的老人;长期卧床后需恢复肢体活动能力的老人;轻度中风后遗症、术后恢复期(如骨折术后)的老人。
•具体项目:
◦肌力训练:通过弹力带训练(如用弹力带进行上肢拉伸、下肢抬腿)、坐姿蹬腿训练(借助康复器械进行腿部力量练习)、握力球训练(锻炼手部肌力)等,增强老人四肢及核心肌群力量。例如,针对手部肌力弱、无法自主握勺的老人,通过每日 3 次、每次 10 分钟的握力球训练,逐步提升手部力量。
◦关节活动训练:康复师协助老人进行肩、肘、腕、髋、膝、踝等关节的被动或主动活动,如肩关节前屈后伸、膝关节屈伸、踝关节旋转等,预防关节粘连、改善关节活动范围。例如,对因长期久坐导致膝关节僵硬的老人,每日进行 2 次、每次 15 分钟的膝关节被动屈伸训练,帮助恢复关节灵活性。
•预期效果:坚持 1-3 个月后,老人肌力明显提升(如从无法自主站立到能扶着扶手站立),关节活动范围扩大(如肩关节能抬至 90° 以上),可自主完成穿衣、洗漱、吃饭等基本生活动作,减少对护理员的依赖。
2. 平衡与步态训练:预防跌倒,提升行走能力
•适用人群:平衡能力差、易跌倒的老人;步态不稳(如走路摇晃、步幅小)的老人;因帕金森、脑梗等疾病导致行走功能下降的老人。
•具体项目:
◦平衡训练:从静态平衡(如双脚站立、单脚站立,康复师在旁保护)到动态平衡(如闭眼站立、在平衡垫上站立),逐步提升老人的平衡能力。例如,先让老人在平稳地面上双脚并拢站立 30 秒,适应后过渡到单脚站立 10 秒,再到在平衡垫上站立 20 秒,循序渐进增强平衡感。
◦步态训练:借助助行器(如四脚助行器、手杖)或康复师搀扶,指导老人调整步态(如调整步幅、控制行走速度、保持身体直立),通过直线行走、绕障碍物行走等训练,改善行走稳定性。例如,对走路摇晃的老人,先让其借助四脚助行器沿直线行走,每日 2 次、每次 20 米,逐步过渡到无辅助独立行走。
•预期效果:2-4 个月后,老人平衡能力显著改善(如站立时不易摇晃,闭眼站立时间从 5 秒延长至 20 秒),步态更稳定(步幅从 10 厘米扩大至 30 厘米,行走速度提升),跌倒风险降低 80% 以上,可自主在颐养院园区内散步、前往活动室参与活动。
3.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:重建自主生活信心
•适用人群:因疾病或衰老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,无法自主完成穿衣、进食、洗漱、如厕等动作的老人(如中风后遗症、认知障碍轻度患者)。
•具体项目:
◦穿衣训练:康复师指导老人学习简化的穿衣方法,如选择带魔术贴的衣物替代纽扣衣物,先练习单手穿衣(如用健康的手协助患病的手穿袖子),再逐步过渡到自主穿衣。例如,对单侧肢体无力的老人,从 “协助穿衣” 到 “半自主穿衣”,再到 “完全自主穿衣”,分阶段训练。
◦进食训练:针对无法自主握勺、吞咽稍困难的老人,通过使用专用餐具(如带防滑手柄的勺子、吸管杯),指导老人练习正确的进食姿势(如坐直身体、缓慢咀嚼),逐步恢复自主进食能力。例如,对吞咽稍慢的老人,先从软食(如粥、蛋羹)开始训练,指导其小口进食、每口食物咀嚼 10 次以上,避免呛咳。
•预期效果:1-2 个月后,老人可自主完成穿衣、进食、洗漱等日常动作,无需护理员全程协助,减少 “依赖他人” 的心理压力,增强生活自信心,提升晚年生活的幸福感。
二、专项康复服务:针对特定疾病,精准改善功能障碍
专项康复服务针对老人因特定疾病(如中风、骨折、帕金森、慢阻肺)导致的功能障碍,由专业康复师(如神经康复师、骨科康复师)制定个性化方案,通过针对性训练与治疗,帮助老人恢复受损功能,降低疾病对生活的影响。
1. 中风后遗症康复:改善肢体瘫痪与语言障碍
•适用人群:中风(脑梗塞、脑出血)后出现肢体瘫痪、语言不清、吞咽困难、认知障碍的老人。
•具体项目:
◦肢体康复:对偏瘫肢体进行 “被动活动 - 主动辅助活动 - 主动活动” 的阶梯训练,如通过 Bobath 技术(抑制异常肌张力、促进正常运动模式)改善肢体痉挛,借助康复器械(如偏瘫康复训练器)进行肢体协调训练。例如,对右侧肢体偏瘫的老人,每日进行 3 次、每次 20 分钟的左侧肢体带动右侧肢体活动训练,同时配合电刺激治疗(刺激偏瘫肢体肌肉,预防肌肉萎缩)。
◦语言康复:针对语言不清、失语的老人,从简单的发音训练(如 “啊”“哦”“爸”“妈”)开始,逐步过渡到单词训练(如 “吃饭”“喝水”“睡觉”)、句子训练(如 “我想喝水”“我要去散步”),同时结合图片、文字辅助理解。例如,对只能发出单音节的老人,康复师每日用卡片展示常用词汇,引导老人模仿发音,每次训练 15 分钟。
◦吞咽功能训练:通过冰刺激(用冰棉签刺激咽喉部,增强吞咽反射)、口腔运动训练(如舌头伸缩、鼓腮),改善吞咽困难,预防呛咳与误吸。例如,对吞咽反射减弱的老人,每日进行 2 次冰刺激训练,每次 5 分钟,同时指导老人进食半流食(如米糊、藕粉),逐步过渡到软食。
•预期效果:3-6 个月后,轻度中风后遗症老人可自主行走、清晰表达需求、正常进食;中度后遗症老人可在助行器辅助下行走,能说出简单句子,吞咽呛咳次数明显减少;重度后遗症老人可在康复师协助下完成肢体活动,吞咽功能改善,降低吸入性肺炎风险。
2. 骨科术后康复:促进骨折愈合,恢复关节功能
•适用人群:骨折术后(如髋关节置换术、膝关节置换术、股骨骨折术后)、关节置换术后的老人,需恢复关节活动范围与行走能力。
•具体项目:
◦术后早期康复(术后 1-2 周):以促进血液循环、预防血栓、保护手术部位为主,如进行踝关节泵训练(勾脚、伸脚,促进下肢血液循环)、股四头肌收缩训练(绷紧大腿肌肉后放松,增强腿部肌力),同时避免手术部位过度活动。例如,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老人,术后 1 周内只能进行床上关节活动训练,避免髋关节过度屈曲。
◦术后中期康复(术后 2-8 周):逐步增加关节活动范围与肌力训练,如借助康复器械进行膝关节屈伸训练(针对膝关节置换术老人)、髋关节外展训练(针对髋关节置换术老人),同时开始练习坐起、站立、扶拐行走。例如,膝关节置换术后 2 周的老人,可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膝关节屈伸训练,目标是将膝关节活动范围从术后的 30° 扩大至 90°。
◦术后后期康复(术后 8 周以后):以恢复正常行走能力、适应日常活动为主,如进行上下楼梯训练、蹲起训练(需在康复师保护下进行),逐步减少对助行器的依赖。例如,股骨骨折术后 8 周的老人,可从扶双拐行走过渡到扶单拐行走,再到无拐独立行走。
•预期效果:术后 3-6 个月,老人手术部位愈合良好,关节活动范围基本恢复正常(如膝关节可自由屈伸、髋关节可正常外展),可自主行走、上下楼梯,能参与散步、买菜等日常活动,恢复正常生活节奏。
3. 呼吸康复:改善心肺功能,缓解呼吸不适
•适用人群: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COPD)、哮喘、肺心病等呼吸系统疾病,出现气短、呼吸困难、活动后胸闷的老人。
•具体项目:
◦呼吸训练:指导老人学习腹式呼吸(用腹部发力呼吸,增强膈肌力量)、缩唇呼吸(吸气时用鼻子,呼气时嘴唇缩成口哨状缓慢呼出,延长呼气时间),每日训练 3 次、每次 15 分钟,改善呼吸效率。例如,对气短明显的老人,先从卧位腹式呼吸开始,适应后过渡到坐位、立位腹式呼吸。
◦耐力训练:通过低强度有氧运动(如缓慢步行、骑自行车(静态)、太极),逐步提升老人的心肺耐力,如每日缓慢步行 10-20 分钟,每周增加 5 分钟,根据老人耐受度调整强度。例如,COPD 老人初期只能步行 5 分钟就气短,通过 1 个月的训练,可步行 15 分钟且无明显不适。
•预期效果:2-3 个月后,老人气短、胸闷症状明显缓解,呼吸频率从每分钟 25 次降至 18 次以下,6 分钟步行距离从 100 米延长至 200 米以上,可自主完成穿衣、洗澡等日常活动,无需频繁休息,生活质量显著提升。
三、辅助康复服务:结合传统与现代技术,提升康复体验
辅助康复服务作为基础与专项康复的补充,通过传统中医理疗、现代康复器械辅助等方式,帮助老人缓解疼痛、促进血液循环、改善身体舒适度,为核心康复训练提供支持。
1. 中医理疗康复:缓解疼痛,调理身体状态
•适用人群:因关节炎、颈椎病、腰椎病导致关节疼痛的老人;肌肉僵硬、疲劳乏力的老人;慢性疾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)需辅助调理的老人。
•具体项目:
◦艾灸:通过艾灸关元、气海、足三里等穴位,温通经络、调理气血,缓解关节疼痛、改善畏寒症状。例如,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老人,每周进行 2 次艾灸,每次 20 分钟,缓解关节疼痛。
◦推拿按摩:康复师采用轻柔的手法,对老人颈肩、腰背、四肢进行按摩,放松肌肉、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肌肉僵硬与疲劳。例如,对长期久坐导致腰背酸痛的老人,每日进行 1 次、每次 15 分钟的腰背推拿,改善酸痛症状。
◦针灸:针对慢性疼痛(如颈椎病引起的头痛、腰椎病引起的下肢麻木),通过针灸相应穴位,疏通经络、缓解疼痛。例如,对颈椎病老人,每周进行 2 次针灸治疗,每次 30 分钟,减轻头痛与颈部僵硬感。
•预期效果:1-2 周后,老人关节疼痛明显缓解(如疼痛评分从 8 分降至 3 分),肌肉僵硬感减轻,睡眠质量改善;长期坚持可辅助控制慢性疾病症状(如血压波动幅度减小),提升身体整体舒适度。
2. 物理因子治疗:借助器械促进康复
•适用人群:术后伤口愈合缓慢的老人;慢性炎症(如关节炎、肌腱炎)导致疼痛的老人;神经损伤(如周围神经病变)导致麻木、疼痛的老人。
•具体项目:
◦红外线照射:通过红外线的温热作用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加速伤口愈合、缓解炎症疼痛。例如,对术后伤口愈合缓慢的老人,每日进行 2 次、每次 20 分钟的红外线照射,促进伤口红肿消退、肉芽组织生长。
◦低频脉冲电疗:通过低频电流刺激肌肉收缩,预防肌肉萎缩,缓解神经损伤引起的麻木、疼痛。例如,对长期卧床导致下肢肌肉萎缩的老人,每日进行 1 次、每次 20 分钟的低频脉冲电疗,刺激腿部肌肉收缩,维持肌肉量。
◦超声波治疗: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振动作用,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,缓解慢性炎症与疼痛。例如,对膝关节滑膜炎老人,每周进行 2 次超声波治疗,每次 15 分钟,减轻关节肿胀与疼痛。
•预期效果:3-4 周后,老人术后伤口愈合速度加快(如伤口愈合时间缩短 3-5 天),慢性炎症症状缓解(如关节肿胀消退),神经损伤引起的麻木感减轻,身体不适症状得到明显改善。
四、康复服务效果保障:从评估到跟踪,确保科学有效
颐养院的康复服务并非 “盲目训练”,而是通过 “精准评估 - 个性化方案 - 专业实施 - 效果跟踪” 的闭环管理,确保康复项目贴合老人需求、效果可见可衡量。
1. 入住初期:全面康复评估,明确目标
老人入住时,康复师会通过 “问诊 + 身体检查 + 功能评估”,全面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与功能障碍:
•问诊:了解老人的疾病史(如是否有中风、骨折、慢性疾病)、手术史、用药情况、日常活动能力(如能否自主行走、穿衣)。
•身体检查:检查老人的肌力(如用肌力分级法评估四肢力量,从 0 级(完全瘫痪)到 5 级(正常肌力))、关节活动度(如测量膝关节屈伸角度)、平衡能力(如通过 “起立 - 行走试验” 评估老人从坐位站起、行走的能力)。
•制定目标:根据评估结果,与老人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目标(分为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)。例如,短期目标(1 个月内):老人能在助行器辅助下行走 10 米;长期目标(3 个月内):老人能无辅助独立行走 30 米,自主完成日常穿衣。
2. 康复过程:个性化方案,专业实施
•定制方案:康复师根据评估结果与康复目标,为老人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,明确每日训练项目、训练时间、训练强度。例如,针对中风后遗症老人,方案可能包括 “每日 3 次肢体功能训练(每次 20 分钟)+ 每日 1 次语言训练(每次 15 分钟)+ 每周 2 次针灸治疗”。
•专业指导:康复师全程指导老人进行训练,确保动作规范、安全(如避免训练强度过大导致受伤),同时根据老人的耐受度实时调整方案。例如,老人训练时出现疲劳,康复师会适当减少训练时间或降低强度;老人进步较快,会增加训练难度,推动目标达成。
3. 效果跟踪:定期评估,调整方案
•定期评估:每 2 周对老人进行一次康复效果评估,对比训练前后的功能变化(如肌力从 2 级提升至 3 级、平衡能力从 “无法站立” 到 “能站立 30 秒”),判断康复方案的有效性。
•调整方案:若评估发现康复效果未达预期(如训练 1 个月后肌力无明显提升),康复师会分析原因(如训练强度不足、项目不适合),调整康复方案(如增加训练强度、更换训练项目);若效果达标,则制定新的康复目标与方案(如从 “辅助行走” 过渡到 “独立行走”)。
•家属沟通:每月召开 “康复效果沟通会”,向家属反馈老人的康复进展(如展示训练前后的视频对比、功能评估数据),听取家属意见,共同调整康复计划,让家属清晰了解康复效果。
颐养院的青岛康复服务中心,核心是 “以老人为中心”—— 无论是基础康复帮助老人适应日常,还是专项康复针对特定疾病,或是辅助康复缓解身体不适,最终目的都是让老人能 “少依赖、多自主”,用更健康的身体状态享受晚年生活。通过科学的项目设置与严格的效果保障,康复服务能真正成为老人晚年健康的 “助推器”,帮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主动权与幸福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