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
首页

/ 实时动态
心血管病的8类常见危险因素(含可控与不可控)

2025-09-30 15:56:28

24

青岛圣德脑血管病医院

心血管病的8类常见危险因素(含可控与不可控)


心血管病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导致,而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叠加的结果。根据是否可通过人为干预改变,可分为不可控危险因素(先天或客观存在,需重点关注监测)和可控危险因素(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、医疗干预改善,是预防核心),青岛心血管病医院提示具体如下:


一、不可控危险因素:先天或客观存在,需重点监测

这类因素无法通过个人努力改变,但会显著提升患病风险,需提前做好筛查和健康管理。


1.年龄因素

◦核心影响:随着年龄增长,血管弹性逐渐下降(动脉壁增厚、变硬,形成 “动脉硬化” 基础),心脏功能自然衰退(心肌收缩力减弱),同时代谢能力下降,血脂、血压等指标更易出现异常。

◦数据参考:40 岁后心血管病发病率显著上升,60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是 40 岁以下的 10-15 倍;男性 55 岁、女性 65 岁后进入高危阶段(女性绝经后因雌激素保护消失,风险快速追赶男性)。


2.性别因素

◦核心影响:男性在中青年时期(40-60 岁)心血管病风险显著高于女性,因女性绝经前体内雌激素可保护血管内皮、抑制动脉粥样硬化;但女性绝经后(通常 50 岁左右),雌激素水平骤降,风险迅速升高,70 岁后男女患病风险基本持平。


3.家族遗传史

◦核心影响:若直系亲属(父母、兄弟姐妹)在 55 岁前(男性)或 65 岁前(女性)确诊冠心病、心梗、中风等心血管病,本人患病风险会增加 2-3 倍。这与遗传基因影响血脂代谢(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)、血压调节、血管内皮功能等有关。

◦注意:有家族史者并非一定会患病,但需更早(建议 30 岁后)开始定期筛查(如血脂、血压、心脏超声)。


4.既往疾病史(部分不可逆基础病)

◦核心影响:若曾患心肌梗死、脑卒中(中风)、主动脉夹层等心血管急症,即使经治疗恢复,血管和心脏已存在器质性损伤,再次发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 5-10 倍,且症状可能更严重。


二、可控危险因素:可通过干预降低风险,是预防关键

青岛心血管病这类因素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 70% 以上,通过针对性调整,可使患病风险降低 40%-60%,具体包括 6 类核心因素:


1.“三高” 代谢异常(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)

◦高血压(血压≥140/90mmHg):长期高压会持续冲击血管壁,导致血管内皮损伤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,同时加重心脏泵血负荷,诱发左心室肥厚(心衰前期表现)。数据显示,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发病率是正常人的 3-4 倍。

◦高血脂(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-C≥4.1mmol/L):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“坏胆固醇”)是动脉粥样硬化的 “元凶”,会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,使血管管腔狭窄,导致心脏、大脑等器官供血不足。

◦高血糖(糖尿病或空腹血糖≥7.0mmol/L):长期高血糖会损伤全身血管内皮(包括心脏和脑血管),使血管弹性下降、血栓形成风险增加,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、中风的概率是普通人的 2-4 倍,且常伴随神经病变,导致 “无痛性心梗”(症状不典型,易延误治疗)。


2.不良饮食习惯(与 “加重症状” 的饮食高度重合)

◦核心问题:高盐(每日>5g)、高饱和脂肪(肥肉、动物内脏、油炸食品)、高反式脂肪(人造奶油、糕点)、高糖(含糖饮料、甜点)饮食,以及膳食纤维摄入不足(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吃太少)。

◦影响机制:高盐导致水钠潴留、血压升高;高脂高糖导致血脂异常、肥胖、胰岛素抵抗;膳食纤维不足则影响血脂代谢和肠道健康(肠道菌群失衡会间接加重血管炎症)。


3.缺乏运动与久坐行为

◦具体标准:每周运动时间<150 分钟(中等强度,如快走、慢跑、骑车),或每日久坐时间>8 小时(如长时间办公、看电视、玩手机)。

◦危害:久坐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减慢,增加静脉血栓风险;缺乏运动则使心肌力量减弱、血管舒张功能下降,同时导致体重增加,进一步叠加 “三高” 风险。研究显示,规律运动可使心血管病风险降低 35% 以上。


4.吸烟(含二手烟、电子烟)

◦核心危害: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刺激血管收缩、心率加快,导致血压瞬间升高;一氧化碳降低血液携氧能力,使心肌缺氧;焦油、苯并芘等有害物质损伤血管内皮,加速斑块形成和破裂(易引发急性心梗、中风)。

◦数据参考:吸烟者冠心病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 2-3 倍,戒烟后 1 年,心血管病风险可下降 50%,戒烟 10 年以上,风险接近不吸烟者。


5.过量饮酒

◦具体标准: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>25g(约等于啤酒 750ml、红酒 250ml、白酒 50ml),女性>15g。

◦危害:短期大量饮酒导致心率加快、血压波动(先降后升),诱发心律失常(如房颤);长期饮酒会损伤心肌细胞,导致 “酒精性心肌病”(心脏扩大、泵血能力下降),同时升高甘油三酯,加重血脂异常。


6.肥胖与超重

◦判断标准:BMI(体重 kg / 身高㎡)≥24 为超重,≥28 为肥胖;腹型肥胖(男性腰围>90cm,女性>85cm)风险更高(内脏脂肪对心血管的危害远大于皮下脂肪)。

◦影响机制: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(诱发高血糖、高血压),刺激肝脏合成更多 “坏胆固醇”(LDL-C),同时分泌炎症因子(如 TNF-α、IL-6),加重血管炎症反应,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。


三、危险因素的 “叠加效应” 与应对建议

1.叠加效应:多种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,风险并非简单相加,而是呈 “倍数增长”。例如,一位有家族遗传史的肥胖男性(BMI=30),同时患有高血压、高血脂,且长期吸烟,其心血管病风险是无任何危险因素者的 20 倍以上。


2.核心应对原则:

◦不可控因素:定期筛查(40 岁以上每年查血压、血脂、血糖、心电图;有家族史者提前至 30 岁),做到 “早发现、早干预”;

◦可控因素:优先改善 “三高”(遵医嘱服药,不可擅自停药)、戒烟限酒、规律运动(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)、调整饮食(低盐低脂低糖,增加膳食纤维)、控制体重(BMI 维持在 18.5-23.9),同时管理情绪(避免长期焦虑、激动)。

心血管病的预防核心在于 “控制可控危险因素”,即使存在不可控因素(如年龄、遗传),通过积极干预,也能显著降低发病风险和严重程度。


青岛心血管病医院地址:(0532)-68986111、13061337198

青岛心血管病医院电话:青岛市李沧区南崂路113号5号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