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
首页

/ 实时动态
适老化智慧技术:如何为医养结合与康复赋能?

2025-09-13 15:48:40

12

青岛圣德脑血管病医院

适老化智慧技术:如何为医养结合与康复赋能?


当一位独居老人在家中突发低血糖,手腕上的智能手环实时监测到异常并自动报警,社区医养服务站的医护人员 10 分钟内便上门施救;当一位中风患者在康复师远程指导下,通过家用康复机器人完成每日肢体训练,3 个月后自主行走能力显著提升 —— 这些场景并非科幻想象,而是适老化智慧技术融入医养结合与康复服务的真实写照。

在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、医养康复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背景下,传统 “人力密集型” 的医养康复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。适老化智慧技术以 “科技 + 服务” 为核心,通过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虚拟现实等技术,精准对接医疗、康复、照护全场景需求,不仅能弥补专业人才缺口、提升服务效率,更能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、便捷化的医养康复服务,成为破解青岛医养结合与康复难题的关键力量。


一、适老化智慧技术:不止 “智能”,更重 “适老”

提及 “智慧医养”,很多人会联想到复杂的设备操作、冰冷的技术界面,但真正能为老年人赋能的,必然是 “适老化” 改造后的智慧技术。它并非简单将消费级智能产品直接应用于老年群体,而是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(如视力下降、听力减弱、动作迟缓)与使用习惯出发,通过 “简化操作、强化功能、优化体验”,让技术成为老年人 “用得上、用得好、用得放心” 的帮手。


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三点:

•操作零门槛:摒弃复杂的按键与多层菜单,采用大字体、高对比度屏幕、语音交互(如 “小度小度,帮我呼叫护士”)、一键触发功能(如紧急呼叫键、康复训练启动键),甚至通过眼神、手势等无接触交互方式,让行动不便或认知能力退化的老年人也能轻松操作;

•功能场景化:聚焦医养结合与康复的核心需求,如健康监测、紧急救援、康复训练、生活照护等,避免 “功能堆砌”,确保每一项技术功能都能解决实际问题。例如,智能床垫不只是监测睡眠,更能通过压力感应预警压疮风险,并联动照护人员及时翻身;

•安全有保障:一方面,通过数据加密、权限管理等技术,保护老年人的健康数据与隐私信息,避免信息泄露;另一方面,具备 “防误触、防故障” 设计,如设备低电量自动提醒、网络中断时切换离线模式仍能保留核心功能(如紧急呼叫),让老年人使用无后顾之忧。


二、场景赋能:适老化智慧技术如何渗透医养结合与康复全流程?

从日常健康监测到紧急医疗救援,从机构康复训练到居家照护辅助,适老化智慧技术已形成覆盖 “医疗 - 康复 - 照护” 全流程的应用体系,通过精准对接不同场景需求,让医养康复服务更高效、更精准、更贴心。


1. 健康监测:从 “被动就医” 到 “主动预警”,筑牢医疗防线

传统医养服务中,老年人的健康监测多依赖 “定期体检” 或 “出现症状后就医”,往往错过疾病早期干预时机。适老化智慧监测设备通过实时采集生理数据,实现 “异常情况早发现、早干预”,成为医养结合的 “第一道防线”。

•穿戴式监测设备:如智能手环、智能手表、智能胸带等,可 24 小时监测老年人的心率、血压、血糖、血氧饱和度、睡眠质量等指标。针对慢性病患者,设备能自动生成健康报告并同步至家属与社区医生,一旦数据超出正常范围(如血压骤升、心率异常),立即通过 APP、短信、电话等方式发出预警。例如,华为推出的适老化智能手环,不仅字体大、声音响,还支持 “一键测量血压”,数据可直接同步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医生根据数据变化调整用药方案,避免老年人因 “不懂看数据” 或 “忘记上报” 延误治疗;

•非穿戴式监测设备:对于行动不便或排斥穿戴设备的老年人,非穿戴式设备同样能实现精准监测。如智能床垫内置压力传感器与毫米波雷达,可在不接触人体的情况下,监测老年人的呼吸频率、翻身次数、离床情况,若发现老年人长时间未翻身,自动提醒照护人员预防压疮;若监测到老年人夜间频繁离床,可能提示起夜次数过多,社区医生可上门评估是否存在泌尿系统问题或睡眠障碍;

•环境健康监测:除人体健康数据外,适老化智慧技术还能监测居住环境健康,如智能空气质量监测仪实时检测室内甲醛、PM2.5 浓度,智能温湿度传感器联动空调、加湿器调节环境,避免老年人因环境不适引发呼吸道疾病或关节疼痛,从 “人 - 环境” 双重维度保障健康。


2. 康复训练:从 “依赖机构” 到 “居家可练”,打破时空限制

康复训练是医养结合的核心环节,但传统康复高度依赖机构与专业康复师,老年人因 “往返不便”“训练周期长”“费用高” 等问题,往往难以坚持。适老化智慧康复设备通过 “专业指导 + 居家训练” 结合,让康复训练更便捷、更高效。

•智能康复机器人:精准辅助,提升训练效果:针对肢体功能障碍的老年人(如中风后偏瘫、骨折术后康复),智能康复机器人可通过机械结构辅助完成标准化训练,同时实时纠正错误动作。例如,下肢康复机器人能根据老年人的肌力情况,自动调整辅助力度,引导其完成站立、行走、上下楼梯等动作,内置的传感器可记录训练次数、关节活动度等数据,康复师通过远程系统查看数据,调整训练方案;手部康复机器人则通过柔性机械手指,辅助老年人完成抓握、伸展等精细动作训练,解决 “居家训练无人指导、动作不标准” 的问题。上海某医养康复机构引入智能康复机器人后,老年人的康复训练频次从每周 3 次提升至每天 1 次,3 个月内肢体功能恢复达标率提升 27%;

•虚拟现实(VR)康复系统:趣味互动,提升训练依从性:传统康复训练往往枯燥乏味,老年人容易产生抵触情绪。VR 康复系统通过构建虚拟场景,将康复训练融入游戏中,让训练更具趣味性。例如,针对平衡能力差的老年人,VR 系统可模拟 “走独木桥”“过障碍” 等场景,老年人佩戴 VR 眼镜完成任务,系统实时监测其平衡状态,若出现失衡立即发出提醒;针对认知障碍老年人,VR 系统可模拟 “超市购物”“家庭场景”,通过记忆商品名称、识别家人面孔等互动任务,训练认知功能。北京某社区医养服务站引入 VR 康复系统后,老年人康复训练的主动参与率从 58% 提升至 89%,有效解决了 “训练难坚持” 的问题;

•远程康复指导平台:专业服务,触手可及:康复师通过远程康复平台,可与居家老年人进行视频连线,实时指导训练动作。平台支持 “屏幕共享” 功能,康复师能清晰看到老年人的训练情况,指出问题并示范正确动作;同时,平台可上传康复训练视频、制定训练计划,老年人按计划完成训练后,上传训练视频由康复师批改。对于农村或偏远地区的老年人,远程康复平台有效弥补了 “专业康复资源不足” 的短板,让他们在家就能享受优质康复服务。


3. 照护辅助:从 “人力依赖” 到 “科技补位”,减轻照护压力

我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超 500 万,传统 “人力密集型” 照护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。适老化智慧照护设备通过替代部分重复性、高强度的照护工作,减轻照护人员负担,同时提升照护质量。

•智能照护机器人:替代基础照护工作:如助行机器人可辅助老年人行走,内置导航功能避免碰撞,同时支持 “坐下休息”“物品存放” 等附加功能;喂食机器人通过机械臂精准控制食物分量与喂食速度,针对吞咽障碍老年人,可调整喂食角度与节奏,避免呛咳;清洁机器人则能自动清扫房间、擦拭地面,减少照护人员的体力消耗。广州某医养结合机构引入智能照护机器人后,每位护理员可照护的老年人数量从 6 人提升至 10 人,同时照护投诉率下降 40%;

•智能家居系统:打造 “无障碍” 生活环境:通过物联网技术,将家中的灯光、窗帘、电器、门锁等设备联网,老年人可通过语音、手机 APP 或一键开关控制。例如,声控灯光系统支持 “开灯”“调亮” 等语音指令,避免老年人摸黑找开关;智能门锁支持指纹、人脸、密码等多种解锁方式,解决 “忘带钥匙”“钥匙难插入锁孔” 的问题;智能窗帘可根据日出日落自动开关,或通过语音控制,方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调节室内光线。对于独居老年人,智能家居系统还能联动 “离家提醒” 功能,若老年人忘记关闭燃气或电器,系统自动提醒并远程关闭,预防安全事故;

•认知障碍照护辅助技术:守护特殊群体安全:针对认知障碍老年人,适老化智慧技术能提供 “定位 + 提醒 + 干预” 全方位照护。如防走失手环支持 GPS + 北斗双重定位,家属通过 APP 实时查看老年人位置,若老年人走出安全区域(如社区范围),立即发出预警;智能语音提醒设备可定时提醒老年人 “吃药”“吃饭”“洗澡”,通过熟悉的声音(如子女的录音)增强提醒效果;认知训练平板内置专门为认知障碍老年人设计的游戏与训练内容,如 “数字记忆”“图形配对”,帮助延缓认知功能退化。


4. 紧急救援:从 “被动等待” 到 “主动响应”,抢占黄金时间

老年人突发疾病(如心梗、中风)时,能否在 “黄金救援时间” 内获得帮助,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全。适老化智慧救援技术通过 “自动报警 + 快速响应”,缩短救援时间,提升救援效率。

•一键紧急呼叫系统:老年人佩戴的智能手环、家中安装的紧急呼叫按钮,支持 “一键呼叫” 功能,按下后立即联动家属、社区医养服务站、急救中心。系统会自动发送老年人的位置信息、健康档案(如过敏史、基础疾病),方便救援人员提前做好准备。部分紧急呼叫系统还支持 “语音通话” 功能,老年人可直接与救援人员沟通症状,进一步提升救援精准度;

•智能视频监控与行为分析:通过安装具备 AI 行为分析功能的监控摄像头,可识别老年人的异常行为,如跌倒、长时间不动、突然剧烈动作等,一旦发现异常,自动触发报警。与传统监控不同,AI 行为分析技术能有效避免 “误报”(如老年人正常坐下休息不会触发报警),同时保护隐私,仅在识别到异常时才录制视频并发送报警信息。杭州某社区安装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后,老年人跌倒后的平均救援时间从 25 分钟缩短至 8 分钟,大幅提升了救援成功率;

•急救设备智能管理:在医养结合机构或社区服务站,智能急救设备管理系统可实时监测除颤仪、急救箱等设备的位置、电量、过期时间,确保设备随时可用。当发生紧急情况时,系统能快速定位最近的急救设备,并指引救援人员前往取用,避免因 “找不到设备” 或 “设备无法使用” 延误救援。


三、落地挑战:适老化智慧技术如何跨越 “数字鸿沟”?

尽管适老化智慧技术在医养结合与康复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,但当前落地过程中仍面临 “数字鸿沟”“成本较高”“技术适配性不足” 等挑战,需针对性破解才能真正实现 “科技惠民”。


1. 老年人 “不会用、不敢用”:数字鸿沟仍是最大障碍

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,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中,网民占比仅为 43.2%,很多老年人因 “操作复杂”“担心被骗”“害怕损坏设备” 等原因,对智慧技术存在抵触情绪。例如,部分智能康复设备需要连接 WiFi、注册账号、绑定手机,复杂的操作流程让老年人望而却步;部分老年人担心健康数据被泄露,不愿使用智能监测设备。

破解这一问题,需从 “教育 + 简化” 双管齐下:一方面,开展 “适老化数字技能培训”,由社区医养服务站组织志愿者或工作人员,手把手教老年人使用智慧设备,编写 “图文并茂、步骤清晰” 的使用手册,甚至制作 “操作视频教程”;另一方面,进一步简化设备操作,推行 “零注册、零设置” 模式,设备出厂前已完成基础设置,老年人开箱即可使用,如智能手环开机后自动连接家属手机,无需手动配对。


2. 设备 “叫好不叫座”:成本与性价比制约普及

当前,多数适老化智慧设备价格较高,如智能康复机器人单价多在 10 万元以上,家用版也需数万元;专业级智能监测设备价格是普通设备的 3-5 倍,超出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。同时,部分设备存在 “功能与需求脱节” 问题,如某些智能照护机器人功能复杂,但老年人实际仅需 “助行” 功能,导致 “性价比低”,难以普及。

降低成本需多方发力:政府层面,可将适老化智慧设备纳入 “养老服务补贴” 范围,对购买设备的老年人或医养机构给予补贴,如上海市对社区医养机构购买智能康复设备给予 50% 的费用补贴;企业层面,通过规模化生产、简化非必要功能,推出 “高性价比” 基础款设备,如针对居家老年人的简易版手部康复训练仪,价格控制在千元以内;社会层面,鼓励公益组织、慈善机构捐赠适老化智慧设备,帮助困难老年群体享受科技红利。


3. 技术 “水土不服”:适配性与稳定性待提升

部分适老化智慧设备是 “移植” 自成人或儿童产品,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,导致 “适配性不足”。例如,某些智能手环的表带过紧,不适合长期佩戴;某些 VR 康复设备的重量过重,老年人佩戴后易头晕。同时,部分设备在复杂环境下(如网络信号差、光线昏暗)稳定性不足,如智能监测设备数据上传中断、语音交互识别准确率下降,影响使用体验。


提升技术适配性与稳定性,需坚持 “以老年人需求为中心” 的研发理念:企业应组建专门的老年用户测试团队,邀请老年人参与设备研发全过程,从设计、测试到迭代,充分听取老年人的意见;加强技术攻关,针对老年人使用场景优化技术,如提升语音交互在嘈杂环境下的识别率、优化设备在弱网络环境下的离线功能;建立设备售后保障体系,提供 “上门安装、定期维护、24 小时故障维修” 服务,让老年人使用无后顾之忧。


四、未来方向:从 “技术赋能” 到 “生态融合”

适老化智慧技术的终极目标,并非用 “机器替代人”,而是构建 “科技 + 人力” 协同的医养康复生态,让技术成为连接医疗、康复、照护资源的纽带,为老年人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。


未来,适老化智慧技术将向三个方向发展:

•数据互通融合:打破不同设备、不同平台的数据壁垒,建立统一的老年人健康与照护数据库。例如,智能监测设备的生理数据、康复机器人的训练数据、照护人员的服务记录可实时共享,医生根据综合数据制定更精准的医疗方案,康复师根据训练数据调整康复计划,实现 “医疗 - 康复 - 照护” 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服务;

•AI 个性化服务: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老年人的健康数据、使用习惯、需求偏好,提供 “千人千面” 的个性化服务。例如,AI 系统根据老年人的血压变化趋势,提前预警潜在风险并推送针对性健康建议;根据青岛老年康复进展,自动调整康复机器人的训练强度;根据老年人的饮食偏好与健康状况,推荐个性化膳食方案;

•“银发经济” 生态协同:政府、企业、社会组织、家庭形成协同合作的生态体系。政府出台政策支持适老化智慧技术研发与推广,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优质的产品,社会组织提供技术培训与服务支持,家庭参与老年人智慧设备的使用指导,共同推动适老化智慧技术从 “可用” 向 “好用”“爱用” 转变。


结语:让智慧技术守护 “有尊严的晚年”

从智能手环的健康预警,到康复机器人的精准训练,再到智能家居的便捷生活,适老化智慧技术正在重新定义医养结合与康复服务的形态。它不仅是解决资源短缺的 “工具”,更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、守护晚年尊严的 “伙伴”。

未来,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、成本的逐步降低、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,适老化智慧技术将走进更多老年人的生活,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科技的赋能下,享受健康、便捷、有尊严的晚年生活,真正实现 “科技向善,老有所养”。